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中國戰(zhàn)略 > 正文

理念更新為中國外交注入新活力

在我理解中,這次周邊外交座談會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一是研判形勢。習總書記指出,我國周邊環(huán)境總體上是穩(wěn)定的,但是周邊環(huán)境以及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確實是近代以來周邊總體形勢最好的時候,同時現在處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各種跨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等,非常龐大也非常便利,中國的高速發(fā)展引起了各方不同的反應,一些主要大國如美國“重返亞太”,把重點向亞太地區(qū)轉移。周邊國家給我們造成了時間的緊迫感,有些問題如果現在不解決,中國的繼續(xù)發(fā)展就可能受到影響。

但從目前來看,周邊形勢總體是和平穩(wěn)定的。我們在捍衛(wèi)領土主權的同時維護了周邊大局的穩(wěn)定。在釣魚島方面,我們有力反制了日本的挑釁。中國的系列反制措施打破了日本的單方面實控,但局面并沒有失控,這叫做“打破實控而不失控”。釣魚島的局勢從靜態(tài)的擱置到動態(tài)的平衡,你走一步,我就走一步,絕不吃虧。在黃巖島方面,菲方動用軍艦對付中國的漁船,用軍人對付中國的漁民,道義上就失分了。中國進行了堅決反制,實際上從此“終結了(菲方)在黃巖島地區(qū)騷擾、查扣中國漁船的歷史”。黃巖島今后的問題是加強實際管理的問題。越南2012年搞所謂海洋立法,把中國的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劃進其“主權和管轄”范圍。中國后發(fā)制人,有力反制,成立三沙市、建立三沙警備區(qū)、在相關海域進行石油招標并進行大規(guī)模巡航執(zhí)法。與印度雖然出現了邊防部隊之間的“帳篷對峙”,但雙方通過外交途徑和友好磋商把問題控制住了。

習總書記還說,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是周邊國家對華關系的主流。雖然中國與東盟部分國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中國—東盟自貿區(qū)運行順利,給雙方都帶來了實利。中日之間在釣魚島問題上矛盾雖然尖銳,但中日韓自貿區(qū)可行性研究工作還是在進行。美國雖然重返亞太,搞所謂“再平衡”,但是對于中方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的建議還是給予了積極的回應。中俄關系、上合組織以及中印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都在繼續(xù)推進。

二是明確方針。座談會突出了周邊在我國發(fā)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強調用立體、多元、跨時空的視角來看待周邊。我理解,與周邊國家之間歷史遺留的問題現在能解決就解決,條件不成熟就先擱置,對方若挑釁就反制,把握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和分寸,掌握“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的外交藝術,爭取最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習主席提出的“親、誠、惠、容”周邊關系四字真經,是理念的升華。“親”是地域相連、血脈相通的情誼;“誠”是光明磊落、坦誠相待的胸襟;“惠”是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的信念,我們的發(fā)展要惠及周邊,周邊的發(fā)展也為我們提供機遇;“容”是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要有相互包容的心態(tài)。

三是確定抓手。座談會提出了四個抓手:

第一個抓手是辯證地處理好維護領土主權與維護周邊穩(wěn)定的關系。周邊涉及我們的領海、領土主權,必須寸土不讓,如果領土丟了,還談什么發(fā)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和平發(fā)展”必須堅持,要維護周邊的和平穩(wěn)定,因為周邊一亂,我們的“兩個一百年”目標就會受到干擾。

第二個抓手是深化互利共贏的機制建設。許多新的思路提了出來,下一步要具體落實,比如命運共同體、中國夢和各國人民美好愿望的交融、泛亞鐵路、泰國高鐵、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這些理念有待具體措施的支撐。

第三個抓手是推進區(qū)域安全合作。在過去說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新安全觀基礎上,又突出要推進共同安全、全面安全和合作安全。我的理解是,安全合作并不是說要跟誰去結盟或者說給誰提供保護傘,既然是全面、共同、合作的安全,理論上就不應該是排他的,大家要尋求一種共同的安全。

第四個抓手是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社會和民意基礎。就是說要進一步搞好涉及周邊的公共外交,讓中國發(fā)展給周邊國家?guī)淼膶嵒轂橄嚓P國家更多的民眾所了解,讓更多的周邊國家精英和草根都成為中國的朋友。

四是強化統籌。周邊外交要注重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在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安全問題是內外相聯系的。周邊外交就要面對很多內外聯動的威脅。第二他講了要找利益的交匯點,就是怎樣與周邊國家創(chuàng)造更多的共同利益。第三,他也講了外交要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習主席特別強調要統籌兼顧,比如說中央和地方、經濟和政治、官方和民間怎樣齊抓共管形成綜合實力,等等。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如何理解“韜光養(yǎng)晦”與“奮發(fā)有為”的關系問題。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強調要更加奮發(fā)有為地搞好周邊外交工作。有觀點認為這意味著放棄了韜光養(yǎng)晦。其實兩者并不矛盾。關鍵是怎樣理解鄧小平當年在使用韜光養(yǎng)晦這個詞語時的含義。這不是普通意義上“青梅煮酒論英雄”的韜光養(yǎng)晦,而有其特定的內涵。鄧小平講的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韜”的是意識形態(tài)之“光”,“養(yǎng)”的是經濟建設之“晦”,“作”的是秩序改革之“為”。如果從這三個要素來判斷,韜光養(yǎng)晦實際上并沒有發(fā)生變化,與奮發(fā)有為也并不矛盾。

從習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我體會最深的是新領導集體外交理念的更新。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或者程度更高的理念,比如說命運共同體擴展了中國外交的國際基礎、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相通共融,比如說“共贏”成為國際關系中應該弘揚的理念、成為中國外交旗幟的四大要素之一,比如說外交要注重頂層設計,維權維穩(wěn)要基于底線思維,面對新的形勢要加緊推進外交和國家安全機制體制改革,等等。理念和機制的更新為中國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們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中始終處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中國   外交   活力   理念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