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袁隆平叢書第三本《稻生一》入選2018年9-10月湘版好書榜。這是繼第一本《稻可道》獲湘版好書榜后,袁隆平叢書再獲此殊榮。
今年8月22日,《稻生一》一書正式出版,新書上架不到一月,網(wǎng)上熱評如潮。
“湘版好書榜”的《稻生一》
《稻生一》以袁隆平親傳弟子、雜交水稻湘軍成員之一方志輝的成長經(jīng)歷、家庭趣事及其團隊在海外拼搏的故事為主線,再現(xiàn)了袁隆平及其團隊為了解決人類吃飯問題的奮斗史,詳細記錄了中國進行雜交水稻外交的種種艱難險阻和喜人收獲。
“湘版好書榜”推薦語寫道:方志輝繼承了隆平先生的衣缽,更傳承了隆平先生無私無畏的大我精神,正是科學家們這種無私奉獻、不畏艱難、披荊斬棘、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求索精神,才換來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中國文化中,唯道至大?!兜旧弧房此浦v的是袁隆平發(fā)明水稻,講的是袁隆平和他的團隊推廣雜交水稻和造福世界的故事,卻又無不是在悟道、弘道、布道,宣揚和平之道,闡釋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也是《稻生一》受讀者歡迎,以及入選“湘版好書榜”的原因所在。
據(jù)了解,“湘版好書榜”評選活動由湖南省全民閱讀活動辦公室發(fā)布,旨在選出一批大眾喜聞樂見的湘版好書,促進我省全民閱讀。好書榜的推薦標準一是以圖書當月的市場銷量為基礎(chǔ)依據(jù);二是具有重要出版意義、重大文化傳承價值、展現(xiàn)湖湘文化特色,但市場銷量未排進前列的湘版圖書。
大國力量的“袁隆平團隊”
《稻生一》正文共386頁,有40余萬字,叢書主編瞿建波和創(chuàng)作團隊嘔心瀝血之作,以袁隆平精神重塑中華文明的主體性,體現(xiàn)大國力量和大國人的作為。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過,“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有國界,中國人可以幫助其他國家發(fā)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水稻外交”,是技術(shù),是政治,也是一次次“戰(zhàn)爭”,方志輝、楊耀松、張昭東、劉志剛等,他們遠離妻兒,在異國他鄉(xiāng),一待就是一兩年,有的甚至是七年,二十年,用行動詮釋了“中國是一只和平的文明的獅子”。方志輝曾說過,“能在有生之年,為國家為人類做一點貢獻,值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為同類,所以相聚”,袁定安、黃秋林、袁媚英、劉健、尹云強、枕戈、王征、湖南農(nóng)科院領(lǐng)導等幕后支持者、文化商人、文化人、決策者們,他們也在用政策、用智慧,讓科學家們將單純的情感交流變成了互惠共贏的經(jīng)濟交流。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博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guī)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陶妙如讀完《稻生一》后,堅定的說道:“《稻生一》應該可以說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科學家方志輝為主角向世界推廣袁隆平雜交水稻的奮斗史,是一部隆平文化、中國精神的推廣史。著作塑造了在農(nóng)業(yè)領(lǐng)域里且行且創(chuàng)新的,有大視野、大格局、大情懷、大擔當?shù)娜宋锶合瘛?rdquo;
技術(shù)、制度、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企業(yè)的標準。“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無論虛擬的世界多么美好,吃飽卻是第一需要。推廣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團隊的責任,也是中國人的使命,而《稻生一》中袁隆平團隊的群像,給我們樹立了一座豐碑,展現(xiàn)了大國形象。
光彩奪目的“袁隆平叢書”
四年前,趁著袁隆平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東風,袁隆平叢書創(chuàng)作團隊成立了,并開始策劃系列叢書第一本《稻可道》,意境豐富的書名讓人想起“道可道、非常道”;緊接著,《非常稻》出版面世,講述發(fā)明創(chuàng)造“非常稻”的非常之人;今年8月22日,《稻生一》橫空出世,以紀實文學和隆平精神重塑中華文明的主體性。
袁隆平叢書創(chuàng)作團隊的瞿建波(左)、方志輝(右)與袁隆平院士合影
從《稻可道》到《非常稻》,再到《稻生一》,既道出了袁隆平及其團隊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澤被全球夢”,也體現(xiàn)出了叢書主編瞿建波和創(chuàng)作團隊對袁老及其團隊心系天下,肩負家國情懷的敬佩和贊頌。
如今,“袁隆平叢書”團隊創(chuàng)作的三冊書籍開出累累碩果,光彩奪目。第一冊《稻可道》于2015年5月出版,并被選上“湘版好書榜”、“中國好書榜”;《稻可道》因為包含了豐富的時代精神元素,巨大的“正能量”,她獲得了瀟湘電影集團的青睞,將被拍成本土“湘味”十足的電影;近日,《稻生一》再次入選2018年9-10月湘版好書榜。“袁隆平叢書”的成功和力量仍在延續(xù),如稻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袁隆平叢書”創(chuàng)作團隊和袁隆平團隊就是這么一群人,用熱愛、勇敢、智慧,鋪就了不平凡的軌跡,用行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