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專松,重慶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職業(yè)學院思政課教師;姚茂華,長江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項福庫,長江師范學院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
革命文物承載著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è)過程中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的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種革命精神以及每一位革命英雄,是高校開展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鮮活素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將蘊含寶貴教育資源的革命文物用好、用活并貫穿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中,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從中了解革命人物、感悟革命精神、弘揚革命文化,不斷推動新時代思政課教學上臺階、上水平。
講好信仰之“理”。革命文物產(chǎn)生于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在舉步維艱的革命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遺存,是思政課開展紅色教育的生動教材,它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先輩為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而不懼犧牲、頑強拼搏、不負人民的崇高革命信仰和價值取向,是對青年大學生強化革命理想信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鮮活載體。把革命文物用好、用活并將其有效滲透到思政課的教學之中,能夠有力地為青年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chǎn)主義信仰提供兼具說服力和生動性的現(xiàn)實教材,有助于思政課借助革命文物中蘊含的革命精神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對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認知。同時,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將熱愛祖國、艱苦奮斗、對黨忠誠等高尚情懷傳遞給青年大學生,從而實現(xiàn)在青年大學生的日常學習之中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chǎn)主義信仰講清、講透,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正確的、科學的價值導向。
講好歷史之“實”。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若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在推進“三全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xiàn)鑄魂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則必須扎實推進思政課質量提升工程,用好革命文物,推動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課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革命文物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的紅色血脈的見證、凝結和載體,將其貫穿于思政課的教學之中,有利于豐富思政課的教學案例,幫助青年大學生感知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核,深入認識革命文物的歷史底蘊,引導師生共同參與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研究,多維度地理解革命文物延續(xù)和發(fā)展的思想內核,使青年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革命文化的洗禮,為青年大學生帶來生動體驗,進而帶領“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在情景體驗中深入領會革命文物背后蘊含的革命精神內核。此外,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活用革命文物還能將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xiàn)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讓思政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使紅色精神入腦入心,從而更好地幫助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講好中國革命、奮斗的歷史,讓主流文化滲透到思政課的教育教學之中,擴大革命文物的影響范圍,全面推進和提升思政課的育人實效性。
講好服務之“誠”。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之日起,便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即使歷經(jīng)百年風雨,亦未曾有絲毫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在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艱辛而輝煌的奮斗歷程中,留存有豐富的蘊含著感人故事的革命文物,如見證軍民情深的海螺號、體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的半條被子等。用好、用活這些革命文物并將其與思政課教學相融合,可以促進青年大學生更好地、全面地、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理念,深刻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內涵,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從革命文物中不斷體悟初心使命,始終堅持用紅色精神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同時,此舉還能進一步促進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講好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如一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誠心和誠意,用心用情講好思政課,使思政課更加接地氣、更加有人氣,推動思政課教學邁上新臺階。
本文系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挖掘紅軍遺址資源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研究”【項目編號:21SKSZ12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