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張如輝者,古建寧人也,號湘雨廬。幼時玩火致右手殘。六歲后 ,輟學家中,乃學書畫,初習顏,后學何,再宗費新我,謂“費師右手亦殘,然左筆獨步書壇。”寒來暑往,四十余年遍臨漢魏唐碑刻、帖、古璽、帛文,北漂時專攻《爨寶子碑》,創(chuàng)左手“推、拖、頓、戳、擫‘五字執(zhí)筆法’”,追求該碑最顯著的奇姿異態(tài)特征,以顏柳錯落的章法,佐以爨寶子古拙、肅穆、天真的內(nèi)涵,緩行澀進,楷爨互參,不溫不火,寫出幾分滑稽和幽默。就像一個老翁,既骨老血濃,又童心未泯,時有天真爛漫之舉;又像一個孩童,走路尚步履蹣跚,卻又故作深沉之態(tài)。這種復合而成的綜合體,各種矛盾對立,但復合十分自然,既有“蠻夷”之結(jié)構(gòu)布險之樸野率真,又有“書家”之點畫顧盼、參差錯落,凝重不失流動,沖和不失蘊藉之和諧統(tǒng)一,故而彼此相互成就。
張如輝的榜書作品,數(shù)幅被毛澤東紀念堂永久收藏,其隸書作品入圍全國第二屆隸書展。2017年他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基金會美國集郵集團授予“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稱號; 2019年被全國書畫大師人才數(shù)據(jù)庫評定委員會認定為“中國杰出藝術家”資質(zhì)。
二
這兩幅作品,一幅完成于2021年9月2日,即如輝兄用顏楷、八尺宣紙書寫余之拙文《酒埠江灌區(qū)十景》序。書寫此卷時,如輝如臨大敵,握管時不敢放松一步,九個半鐘頭如兵戈相接,“一放則氣象逋矣!”故作品肉里裹筋,筋里藏肉,骨豐肉潤,沉郁頓挫,俯仰有情,已臻化境,而其左筆風格尤具嬗變標志意義。
另一幅作品,也是如輝在酒埠江灌區(qū)即席懸腕書寫的爨體《諸葛亮誡子篇》,此作“爨中有顏,顏中有爨”,把顏真卿的寬博宏大與漢隸的樸厚奇態(tài),“若古佛之容”糅合一體,讓人不由自主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回溯起一千五百多年以前,西南邊陲少數(shù)民族那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情有所動,心亦搖焉。
藝術的共性,在于形式和情感互動。書法家通過字形組合,而不是語義構(gòu)造實施創(chuàng)作。其情感主要在點畫、章法、結(jié)體、款識、鈐印等組合關系中得到體現(xiàn)。而對這些關系的處理表現(xiàn)即可看出書法家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誰有筆如椽,管領芳菲景”(潘天壽詩)。我以為,在提升書畫家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上,我和如輝永遠在路上。如輝正當盛年,聰慧過人,且勤勉向?qū)W,創(chuàng)中國書法左筆書法之新精神,開中國書法左筆書法之新意境,是所望也,是可望也。
三
癸卯春節(jié),與張如輝同觀張藝謀懸疑喜劇電影《滿江紅》,夜不能寐;見如輝書寫蒼茫遒勁、古茂生辣的八尺大幅,為之一振。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精粹,是“制造矛盾、處理矛盾”的藝術。在這幅作品中,張如輝用屈鐵般剛健之氣的線條,制造了字的節(jié)奏、錯讓、疏密、濃淡、開合的矛盾關系和上下的、左右的矛盾處理,因而直通書道的妙諦,與張藝謀創(chuàng)作《滿江紅》大起大落、洶涌激蕩的情緒和心境渾然一體,因而得形、得神、得韻、得性,構(gòu)成了張氏左筆書法古樸勁美,沉郁頓挫,雄強霸悍的藝術特色。
藝術家簡介
張如輝,湖南省株洲市人,藝名張如飛,齋號湘雨廬,因右手自幼殘疾,乃苦練左手書畫。書法得益于當代著名書法家顏家龍、歐陽中石、李鐸等大師點撥,鐘顏體,習漢碑兩爨,以魏隸入楷,碑法入帖,形成古樸,童真,憨態(tài),儒雅而有靈氣;鋼筆肖像畫、水墨山水畫,以草書筆法入道,水墨干凈、通透,畫風簡約、線條奔放、灑脫,所繪人物快、準、辣,栩栩如生,所作山水畫空靈、清逸。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201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zhì)文化基金會和美國集郵集團聯(lián)合推薦為《郵票上的世界杰出華人藝術家》并出版張如輝紀念珍藏郵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