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讀書 > 正文

新書推薦:《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的公共性問題研究》

作為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進程的城鎮(zhèn)化是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機制與實現路徑,從根本上來說是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進人民福祉服務的。“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zhèn)化是對過去現代性發(fā)展方式的一種反思,彰顯出國家重視傳統城鎮(zhèn)化模式忽視的公共性問題,是公共性價值回歸的一種體現。內生于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相應承載著增進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性、有效性與合理性的價值使命,也秉承著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當前,推進農民工社會融合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時代主題和重大任務。

然而,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卻呈現出一副公共性“形”與“實”的分裂狀況,前者侵蝕并擠壓著后者社會公平功能的發(fā)揮,缺失了公共性的實質內涵。農民工依舊身處“一個城市,兩個社會”的尷尬境遇,便是一種回應與真實寫照。那么,該如何闡明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公共性問題的成因?又該通過何種路徑化解公共性問題,實現公共性的形式與實質之間的融合共生?對此,本書以??怂古c米勒站在哲學高度構建的后現代公共行政話語理論為基礎,輔以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理論與城鄉(xiāng)一體化理論建構了一個彰顯中國情景的理論研究框架,以此探究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的公共性問題。

本書的突出特色在于,一是研究視角獨特,作者對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公共性問題的探究,緊扣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問題的關鍵與本質,可以為黨和國家調適農民工政策、引導社會重新關注農民工群體提供較好的理論依據;二是研究方法新穎,作者綜合運用歷史分析與比較分析、質性研究與話語分析、規(guī)范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理論分析與經驗實證方面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成果;三是研究視野寬闊,作者試圖以學術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讓世界知道“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并在世界移民叢林中甄選出二戰(zhàn)后的聯邦德國作為具體表述對象,試圖凝練二戰(zhàn)后聯邦德國外來移民社會融合政策公共性建構的經驗,將我國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公共性的研究推向深入。

本書的突出貢獻在于試圖突破后現代公共行政話語理論的抽象性與模糊性難點,力圖通過對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公共性問題的話語建構過程進行解構,揭示出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創(chuàng)立過程中各個話語主體的權利關系、身份地位與能動性等特征,適應了研究問題的動態(tài)性與復雜性,研判了農民工社會融合政策公共性問題發(fā)生的觸發(fā)點與發(fā)生機制,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理論觀念,對于拓展后現代公共行政話語理論的現實應用領域、推動我國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本土化建構研究、促進我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學科發(fā)展以及為我國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參考與智力支撐具有重要價值。

具體來說,一是提出公共性隱缺的新觀點,也即是在對話交流中弱勢群體被隱身而失去表達其個性化的公共利益訴求的機會,秉持發(fā)展主義思維的政策決策者得以運用價值中立原則,依照科學精神與大多數的利益原則批量化處理弱勢群體的個性化的公共需要,使涉及該群體的政策出現了實質公共性讓位于形式公共性的問題;二是再思考公共政策價值,提出尋求真正的平等與實質公共性應當認識到平等權利本身是不平等權利的事實,在公共政策創(chuàng)立過程之中要合理權衡權利平等與特殊保護之間的公平關系,彰顯出特殊保護的公平價值底蘊,真正完整地實現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價值;三是根據公共政策公共性建構深受不同政治制度、經濟基礎以及社會文化影響,提出中國公共政策公共性建構既要從西方公共行政學的歷史演變邏輯中汲取經驗,又要從公共性的理論邏輯中習得建構維度,還要從中國公共行政與政府決策獨特性實踐邏輯中實現本土化建構,明確公共性建構的價值導向,形成公共性導向的研究范式,以公共性框定研究對象,建構中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話語體系。

[責任編輯: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