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成果首發(fā) > 正文

混合所有制經濟:性質、目的與根本方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一論述闡明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含義、特點及作用。深刻認識《決定》對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科學論述,正確把握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和途徑,對于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混合所有制的本質屬性取決于基本經濟制度

理解《決定》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論述,首要的是正確理解混合所有制的本質屬性。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圍繞生產資料而形成的經濟關系,它決定著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及物質利益的實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私有制,一種是公有制。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所有制形式都是這兩種所有制的變體或混合體。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基本經濟制度首先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體現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這是現階段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

公有制與私有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強調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平等性,排斥任何私人特權;強調生產資料不是剝削工具,而是滿足人們的共同需要,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私有制,特別是與剝削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私有制則以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為特征,以一部分人占有生產資料并支配和剝削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勞動為本質屬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少數人占有并控制社會絕大多數資源,而多數人則處于無產者的地位,由此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占有的極端不公平。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占主導地位,同時還存在大量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公有制影響并約束著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發(fā)展,共同追求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社會的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機結合,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

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與私有制相融合的產物。嚴格說來,單一公有制經濟或單一私有制經濟是不可能派生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相同所有制成分的經濟組織聯合在一起,只意味著新經濟組織形式的出現,并不標志著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出現。例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股份制公司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而出現的新型經濟組織,公司的股份高度分散化,股東數量眾多,公司內部控制權與經營權發(fā)生了分離,但是公司的所有制基礎依然是私有制,股份制公司的出現并沒有否定所有制的資本主義屬性。因此,混合所有制不能脫離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獨立存在,而是以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存在為前提。

現階段我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兼有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某些特點,能夠比較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第一,公有制經濟居于主導地位,公有制經濟除了自身發(fā)展外,也具有影響和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的責任,通過混合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互融合,彼此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第二,我國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須盡快發(fā)展社會化大生產。這就要求加快資本積累,擴大積累規(guī)模,實現資本運營的現代化,單一所有制形式很難滿足這一需要,通過混合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經濟可以吸引非公有經濟成分參與而擴大資本規(guī)模和運營范圍,從而獲得規(guī)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第三,獨立的公有制經濟成分與獨立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行市場交換,由于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交易的頻率及資產專用性等因素的影響,交易費用難以避免,通過混合所有制形式,將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成分結成企業(yè)網絡,將市場交換關系內部化,可以減少交易摩擦,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運營效率。第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壓力,都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通過混合所有制經濟,兩種經濟成分相互結合,相互倚重,共同應對挑戰(zhàn),實現互利共贏。第五,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各有特色,各有優(yōu)勢。公有制經濟實力雄厚,組織協調能力強,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決策靈活,應變能力強,兩種經濟成分有可能通過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優(yōu)勢互補,產生1+1>2的協同效應。

混合所有制不是一種獨立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經濟成分與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相混合這一特點本身并不能規(guī)定或反映混合所有制的性質,混合所有制體現什么樣的社會屬性,取決于公有經濟成分與非公有經濟成分的實力對比,取決于特定的經濟和政治環(huán)境,取決于特定的政策和法規(guī),歸根結底取決于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二戰(zhàn)后,西方發(fā)達經濟體出于恢復經濟和提升競爭力的考慮,建立和發(fā)展了國有經濟,形成了國有經濟與私有制經濟并存的格局,這種狀況被稱為混合經濟。在微觀層面,國有經濟與私人經濟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如建立國私共有合營企業(yè),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經濟。資本主義國家占有生產資料是為整個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在本質上體現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中指出:“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越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越是剝削更多的公民。”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投資于私人企業(yè),并不改變企業(yè)的資本主義性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經濟成分占據主導地位,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經濟相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成分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公有性質。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碩]
標簽: 所有制   混合   性質   根本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