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成果首發(fā) > 正文

價值有普世性,但價值觀沒有

【摘要】關于有無普世價值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解開爭論之關鍵在于必須區(qū)分價值與價值觀兩個概念。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意義,是從“個別”抽象出來的“一般”,具有客觀性。價值觀是主觀的,不同的人,不同集團,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具有一定的普世性,而價值觀則不具有普世性。既不能因為贊同價值的普世性而否定價值觀的差異性,也不能因為承認價值觀的差異性而拒絕接受價值的普世性。如果不承認有普世價值,那么人類就不可能結成社會;我們也不可能在不同社會集團中去“求同存異”。

【關鍵詞】價值  價值觀  普世性

【中圖分類號】 B811.02               【文獻標識碼】A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在理論學術界,還是在思想文化界,甚至新聞媒體,掀起了一場關于價值普世性的爭論。有不少同志認為“價值沒有普世性”,也有許多同志認為“價值有普世性”。有同志認為“民主、憲政、人權、法治等范疇沒有普世性”,有同志認為“憲政是資產階級的主張”,也有同志不同意,但因問題比較敏感,不好講、不愿講。事實上,關于有無普世價值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理論界不少人實際已有了“沒有普世價值的共識”。然而,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不應含糊,必須辯論清楚。

沒有普世性的不是價值,而是價值觀

筆者以為,解開爭論之關鍵在于必須區(qū)分價值與價值觀兩個概念。價值與價值觀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重要區(qū)別的概念。有不少學者認為價值不具有普世性,所以民主、憲法政治、人權等也不具有普世性。持這種觀點,必然會否定人類積累的政治文明和法律文化,犯“左”的只講對立不講統(tǒng)一的錯誤。其實沒有普世性的不是價值,而是價值觀。對同一個問題,一個人一個看法,一個集團一個看法,彼此之間或許會截然相反。而價值則具有普世性。什么是價值?簡言之,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意義,是從“個別”中抽象出來的“一般”,具有客觀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給予這些物以專門的(種類的)名稱,因為他們已經知道,這些物能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可能把這些物叫做‘財物’,或者叫做別的什么,用來表明,他們在實際利用這些產品,這些對他們有用……”①由此可見,客體對主體具有價值,說明客體對于主體是有(利)益的,符合主體的需要。而需要本身是客觀的,利益也是客觀的,利益是價值的基礎,那么價值自然而然也就是客觀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存在的。例如,抽煙是有害健康的,但是由于早期很多人并不能正確認識這一點,則認為抽煙可以改善精神狀態(tài),或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這種關于抽煙的觀點是主觀的。然而,因為科學證明并非如此。所以,價值是客觀的,具有普世性;價值觀是主觀的,代表著判斷和立場,不具有普世性,不同的人,不同集團,出于不同的立場,自然持有不同的價值觀。

這一觀點被運用到政治領域當中,我們不難理解:憲法政治是具有普世性的,而憲政觀則是不具有普世性的。憲法政治是人類政治生活實踐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它是政治文明的表現(xiàn),無論是在古代意義上的憲法政治,還是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的憲法政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所具有的最基本內涵是:約束權力、“把權力關在籠子里”。其形成與發(fā)展體現(xiàn)了人類積累的政治文明、法律文化。然而,憲政觀則不具有普世性。換言之,我們應該走憲法政治之路,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照搬西方的憲政,而是要堅持我們的憲法政治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之路。我們既不應否定憲法政治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普世性,也不應抹殺人們憲法政治觀的差異,簡單照抄照搬。明確這一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憲法政治、民主、人權、法治等作為人類文明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價值。然而關于憲政、民主、人權、法治等的觀點是不具有普世性的,因為不同人可以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鼓吹照搬照抄西方憲政模式,而我們則認為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的國情、民情出發(fā),堅持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價值觀   價值